close

標題:

對於修行與情慾,有何看法?

發問:

更新: 國內某一位知名文藝美學作家,宣傳自己新書時,曾講過其中一句話,我覺得這段話,我滿認同,不知您們呢?他說經文上講「離欲阿羅漢」,但也說念經和情慾並不牴觸,念經本該從那個基礎開始。

最佳解答:

題主說:"他說經文上講「離欲阿羅漢」,但也說念經和情慾並不牴觸,念經本該從那個基礎開始。" 末學也是類似如此認為的。 修行的目的,如果是讓自己解脫,不再被束縛,但如果從頭開始都只是用轉移的方法,修行到最後,若情境所逼,非得面對時,或許讓自己暴露在被束縛或不自在的情境中。 所以,能面對自己的情慾,原本就是修行的基礎。 轉移的方法在佛教也很多,如白骨觀及不淨觀等,就連四念處的初期練習,自己也能體會到轉移的功能與好處,這些在念佛或其他宗教將自己交給神的方法,都會有類似的效果。 積習深重的我們(眾生),初學時期的確需要一段時期的轉移期,讓自己了解暫時轉移不被情慾牽著走的無束縛或自在情境或感受。 但真正的修行,其實就是在情慾中修行,如雜阿含785經所說: " 何等為正見?謂正見有二種:有正見是世俗、有漏、有取、轉向善趣;有正見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無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。 何等為正見有漏、有取、向於善趣?若彼見有施,有說,……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,不受後有,是名世間正見,世俗、有漏、有取、向於善趣。 何等為正見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不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?謂:聖弟子苦、苦思惟,集……滅……道、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,於法選擇、分別、推求、覺知、黠慧、開覺、觀察,是名正見,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不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。 … 何等為正定?正定有二種:有正定世俗、有漏、有取、轉向善趣;有正定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不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。 何等為正定世俗、有漏、有取、轉向善趣?若心住不亂不動,攝受寂止、三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,世俗、有漏、有取、轉向善趣。 何等為正定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不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?謂:聖弟子苦、苦思惟,集……滅……道、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心法,住不亂不散,攝受寂止、三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,是聖、出世間、無漏、不取、正盡苦、轉向苦邊。 " 直接練習四念處的方法的好處,雖然身念處的初期大半都在練習念住所緣,達到禪悅法喜,念住所緣的初期,並沒直接跟情慾相關聯,而是練習心一境性的將所緣放在自己的身觸,讓自己有機會體驗體會初禪二禪,真能以五蘊為所緣,是最容易達到禪境的,因為我們只需將所緣放在自己最常用的身體的觸覺上。 由於五蘊是相關聯的,熟練了對身觸的敏感性,就在為受念處打基礎。 (感)受,就是題主說的自己的情慾,在自己身心所展現的感受,練習受念處就開始在與情慾關聯,也就是題主說的"從那個基礎開始",這也就是雜阿含785經所說"出世間法"是經由覺觀苦集滅道而成就的。 詳細如何經由四念處及四聖諦的練習而漸自在,末學在另一個網站的回答有較詳細的說明,若有興趣請由這題回答往下看: 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56318488/answer/148559182 感恩! 祝福!

其他解答:

aa.jpg

 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修行,是從有缺失到無缺失 所以修行的過程中有缺失是必然的 只是修行修行,修正身口意的缺失 這缺失應該要愈來愈少才是.........|||||這不是回覆,只是路過,作一點釐清。 情欲,是貪、嗔、痴的綜合展現。(愛渴) 而真正的修行,卻是要永熄貪、嗔、痴的。 而談到 ~ 念經,則是修行的一種過程、手段, 其最後的目標,是要永遠地熄滅貪、嗔、痴。 念經、情欲;兩者並不牴觸的說法,....... 是錯誤的。 如果,念經、情欲兩者不牴觸的話? 那麼, 念經與殘殺的心,牴觸嗎 ? 念經與偷盜的心,牴觸嗎 ? 念經與偷情的心,牴觸嗎 ? 念經與謊騙之心,牴觸嗎 ? 道理很明顯,不是嗎? 希望路過諸友,能有正確的認識。 如意FBEFE3C2E0474026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jtnvdt 的頭像
    njtnvdt

    百科全書

    njtnvd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